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龙须山转轮经藏记 宋 · 王庭圭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一二、《卢溪文集》卷三四
佛在西域时,远中国仅二万里,华人未始闻其言。
彼方之人闻有震旦之国,负其书重译而至者,橐驼相属也。
其说使人见性成佛,谓法界宝藏,吾所自有,是以华人说而奉之,积其书至五千四十八卷。
于是其徒作华藏之居,建大轴两轮,以藏此五千四十八卷于轮间者,往往遍九州也。
吉州龙须山昔有异僧法登禅师,自曹溪得法,来遇长者龙须于此地,筑庵而留之,遂为登禅师道场。
后人因以龙须名其山。
旧无大藏经,绍兴甲寅长老秉雍领众,始募置,满五百函,欲建法轮而屋之。
会移锡隆庆,而以怀宗踵其席。
始谋建藏室于寺之西隅,度其费莫知所出,有居士刘存正、胡瑾、张孝友闻而乐趋之,各出钱百万以上,由是施者摩肩而至,以故功易成。
藏之前后,神物瑰伟,其像设规置异他处不类,观者叹其异,未尝睹也。
工将毕而怀宗示灭,厥后继住者数易,卒无以纪其成。
郡侯以藏经实始作于秉雍,而雍前住江西、湖南,所至必庄严佛土,复俾住龙须。
雍即以书来求论轮藏之雄丽,求文以记藏经之岁时。
问其日则绍兴甲子四月八日也,于是乃为之记,而究其说之所以然。
夫掇拾西方贝叶之文为一大藏,用法轮以转之,遂始于傅大士,然所谓法界宝藏,从无始来固,不可以色相求,使凡夫忽然见道于一念,顷遍十方界,则虚空中法轮常自转也。
昔人有念经一万部,而祖师不以为胜,有老宿下禅床绕一匝,而转藏了。
或有见于此,则道之为废兴,不系乎藏之建与不建也。
盖此宝藏凡夫皆具足而莫能自證,如衣中宝珠,必因人指示,而不到曹溪,安知不失?
今之所以聚佛书转大法轮,以张皇其说者,盖不为诸佛说法,为凡夫说法尔。
此藏之所以宜建也。
卢溪王某记。
圆顿宗眼序绍熙五年闰十月 南宋 · 释法登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四五
学大乘者,虽有肉眼,乃名佛眼。
何以故?
晓了己身有佛性故,虽一切法本来灵妙,非圆诠教旨不能知之。
此圆诠教旨在于何?
即佛眼佛智是也。
佛眼观之,全生是佛,佛智照之,无非法界。
凡夫博地信教仰理,即能用此佛眼、佛智照于诸法,以肉眼即佛眼故。
今依圆顿大乘,述其宗要,原于心法,究其体性,明乎道理,穷其心遍,谈乎性具,述所传法,明乎三观,显于正宗,修性相资,凉池可到,即以十篇,名为《圆顿宗眼》。
虽文有兼援,意即归圆。
宗即要也,盖言圆顿大乘,要在佛眼佛智也,今总略题之耳。
若得此意,则知吾佛一代,教有所归,祖祖相传,法非虚设,修行入道,得其要也。
法登不敏,述此管见,少助宗乘。
禽鸟向山,涓露入海,是此之谓。
绍熙岁甲寅闰月五日,于福严兰若涌泉阁下序。
按:《圆顿宗眼》卷首,续藏经第二编第六套第三册。
閒居录(起隆兴癸未七月庚寅,止乾道丙戌九月己酉。)1088年12月15日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五六、《杂著述》卷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隆兴元年岁在癸未七月庚寅朔
甲午,早泛舟入城赴州会。
会散,过隆庆寺
通判黄朝散壄相访,给事中廉之孙,尚书叔敖之子,鲁直犹子也。
双井乃其祖茔所产,岁终收数斤,尝其味绝不类草茶,向来所得皆赝耳。
双井在大溪中,即修水也。
上井可深四丈,下井深六丈,沙石过而不入。
晚,长老了达具蔬食。
初,闲禅师造此寺,往乞某家林木,其人不可,妄云:「待树上生葫芦当奉施」。
未几,扣门曰:「葫芦生矣」。
视之果然,削树而迹愈明,遂舍之。
今法堂皆遍柱而葫芦形如刻云。
九月己丑朔,游清都观
观兴于南唐保大中,旧号西台治平改今名。
是岁创清都台,下临荷池,远眺诸山,苏翰林为题其榜,仍留诗,见集中。
旧有逍遥堂黄大临元明赋绝句云:「心游魏阙鱼千里,梦觉邯郸一炊
蔬食菜羹吾亦饱,逍遥堂下叶辞枝」。
或谓鲁直所作。
庚寅,早谒辅顺庙威远侯,俗呼王仙
庙有南唐匡甫所撰碑铭,后题显德五年十一月八日,盖是年五月李璟始用正朔,故称显德
其叙立庙大略云:太和县江东有王岭,相传王子乔憩鹤于此。
唐贞观间,匡和先生年六十,弃家入山学道,兴台院云云。
至天宝中封山为王,谓子乔也;
封和为匡山王,且立庙焉。
后因敕使诣庙祈祷,至瓷窑小吾团若有影响,遂创此以为别庙,瓷窑团即今之镇也。
又云:匡氏之祖以晋永嘉二年渡江来江西
其文词甚凡下,不足考信。
然士人转匡为王者,岂以避太祖讳故耶
大抵庐陵王仙事迹甚多,如永兴嘉福之观、值夏之市、大皋之渡皆是也。
嘉福观在郡城南三里,俗直以王仙名之。
崇宁中,郡人葛敏修圣功作观记云:故老传讳子繇字大皋东汉乔之弟。
晋永嘉中得道,所过皆以其姓目之。
山曰王山,村曰王田庐陵为观亦曰王仙
太和县图经》乃云王乔尝控鹤此山,其舄堕焉,血食山中。
东汉王乔晋永嘉盖三百年,不应与子繇为兄弟,疑子繇当晋之乱隐居,得道山中,世俗因以事附著之尔。
圣功此记与庙碑殊不合,未知孰是。
梁湘东王《古今同姓名录》凡六王乔:一周太子字开山,一庐陵太守,一汉,一古仙人,一河东人,一魏人。
杜光庭《王氏神仙传》亦载王乔有三:一子,一叶令,一蜀中食肉芝者。
圣功所谓讹繇为尚可疑也。
夫事至于千百年固多差谬,况杂以神仙渺茫之说乎?
大皋渡去永和七八里,安福永新之水至此入于江,其名略见《南史·陈纪》,而土人妄呼大篙,以为王仙尝掷篙渡此水,尤为荒唐。
值夏在永和之上二十里小江中,云王仙至此值盛夏,因以得名。
永兴观去永和五六里。
十月戊午朔
丙寅,游青原山靖居寺,七祖大师行思道场也。
自镇渡江行六七里,冈峦环拥,逼山门方见屋瓦,其寺颇迫窄。
塔在山之巅,蹑阶上下。
塔左有三泉,号锡杖、虎跑、雷泉。
唐颜鲁公题名及元丰六年黄鲁直二诗并刻泉侧。
鲁直碑,先祖贰郡时尝跋其后。
饭罢,南过钓台,面对太山,下临清溪,气象幽深,可以隐居。
溪浅而源远,其支流循寺而出。
唐大中五年四月,前刺史段成式等记云:景龙三年为兰若,天宝十载为寺。
所载亭台颇多,今皆不可考。
甚重颜碑,亦叙三泉,所可见者此尔。
成式文务奇涩,或不能句。
午后由小径过龙集院,归访彭子从坟庵,逼暮到家。
己巳,早,同子澄、季怀游洞岩,去镇七八里,过白沙渡,又五六里至朱陵观,知观朱守常及识王父云。
南唐徐锴开宝四年所作观记,载旧止名洞岩,隶吉水县
传者云昔天师尝再定天下名山三百六十五以应天度,此居其三百三十六。
又云峰有云岚、元秀之名,洞有青帝、西灵之精,又有对扬峰、徊岚亭。
又云故老传先天中谢行仙于此学道,贞元中刺史阎寀请立观。
其大略具此。
饭罢登自雨岩,即东洞也徐锴所谓青帝洞者。)
四顾川原衍沃,心目开明。
泉自岩而下,点滴如檐溜水,积而不溢。
道士云下为伏流出庙前,理或然也。
东南望赤岭,横亘十馀里,而不甚高,或云其上多高冢,故名大墓岭,或曰败墓岭。
盖旧传此地有王气,南唐时白氏居其傍,时以狂僭事觉,名捕,发其祖茔以厌之。
故此外大山苍郁,诸峰皆耸秀。
其坳一峰剑立者,香城山也。
顷之,过西洞(锴所谓西灵之精者。)
季怀祖坟在路傍山上,往观焉。
下山日已过午,杖履行谷中,荆棘翳路,命从者刜除以进。
小溪曲折,凡十七渡,乃望见山尾相衔,一居中如屏障。
水自两山出,是为双涧之源,而山后之泉流为青原水矣。
此去水源极近,而樵苏路绝不可往。
回至观中少休,命道士取琴弹《清溪操》,曲终上马如值夏。
值夏距洞岩七八里,中路过白竹院、前遂渡,入市。
民居数百家,闻承平时甚盛,今稍衰矣。
游胡氏旧宅,上月台,登南楼,望香城山才十五里,不若远望之苍翠也。
步至大霄观,治平间重修,已复破敝。
自此登舟,水甚浅荡,而后行过鹿渡石徐锴碑亦及此。或云卢渡。),十里出白沙江口,乘月放溜而归。
庚午,阴。
早同子澄、季怀饭讫,泛舟送子澄于神冈。
冈去州十里,突然而起,高数十丈,其形如龟,俯首伸颈而隆背。
神祠在项背间,号惠佑庙封嘉应侯
按重刊咸通中庙碑及熙宁乙卯修庙记,并云神姓刘,名竺字世泊陈鸣凤中庐陵太守,卒官而庙食焉。
其傍有西台精舍,可以登览。
子澄既别去,予与季怀登山陬访旧庙基,尽见近城诸山,其后巍然而大者龙西也。
江流横陈,小江右出,势如磬折,帆樯来往,烟树晻霭。
农事既毕,牛马散布于平原旷野之间。
若即其地筑台以尽临观之美,当为此邦之绝景。
十一月戊子朔
乙未,游西峰寺
寺在栅门外,南安岩主得法于此。
门外松径萧森。
寺后有三秀亭松林间,旧名秀野,以芝生改今名,黄鲁直作记。
十二月丁巳朔
戊寅,董参薨,德元字体仁,吉之永丰人
靖康元年乡举第一,后以恩科入官,待道州营道簿缺,石塘刘氏延教诸子。
绍兴十七年与之,应转运司试,非其志也。
既而复高中,宗族强之赴省比,殿试遂为第一,以有官降第二,特补左承事郎签书镇南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召为校书郎
二十四年三月监察御史,六月迁殿中,兼崇政殿说书,与右正言王岷并特升侍讲
明年三月侍御史,六月擢吏部侍郎,超拜左中大夫参知政事
十月秦桧薨,而德元以十二月罢为资政殿学士
台官汤鹏举论列不已,遂以本官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
家居八年卒,年六十八。
德元循谨自守,不事矫饰,此其所长也。
台察时病伤寒甚困,夜梦碧衣童语之曰:「无忧,君上世有阴功,虽数百年其籍故在,且为天官矣」。
次夕,又梦至一亭,望耕农满野,前童子亦在,语德元曰:「此皆君所食禄也」。
觉而病良愈。
岁中典吏铨,自以为应天官之梦,未几至参大政,值乙亥南郊,相位方虚,德元实为大礼使太宰事者两月。
既归,第宅田园日盛,悉与梦合。
隆兴二年岁在甲申二月丙辰朔
辛酉,同七兄鸡鸣登舟,至乾明寺前出,陆行二十五里,饭(元注:奴梗反。)冈铺,又二十里过东界渡,入小路,数里至善生寺
寺本渡头废刹,今主僧宗式买地于此而兴之,盖四十二年矣。
内外严好,竹树掩映,为留移时。
式姓朱氏,东界大族。
戊申己酉间予家避虏于其室,颇遭剽掠,式犹记祖母先夫人,其他良贱皆能言之。
寺有破藤床,云予家物也。
自此多行田间,乃借僧骡以代舆。
过上邳市,居民稍多。
北行望一山团峦,与众峰不同,土人谓之圣岭,尝有头陀居之,今祷雨辄应。
善生约十里至吉祥山宝岩院。
按记南唐保大十五年将仕郎、知彭泽县镇薛良撰。),创于萧梁。
至唐天宝中僧利涉居之,日诵观世音号,恳求聪明,果得辨才无碍,有言论,载《传灯录》。
尝凿泉于山胁,号聪明泉,泓澄澹足,至今不竭。
初名吉祥,德加咸通二字。
五季分荡,屋宇迁徙,伪吴顺义中有欧阳郴者募众力新之,今又经改造矣。
郴仕南唐武昌宰,即文忠公曾祖也(郴墓东去院十里,地名桐木官山。)
晚宿上方,其下砌石五级,列植山茶
方盛开,捧槛如红云。
登阁四望、翠嶂环密,独缺其西南,七兄云极类南岳双峰院。
去城六十里。
壬戌,早,七兄题壁而行。
约十五里,至龙须山法云禅院
曹溪六祖大弟子曰法登,吉之安福人,青原思大师兄弟也,遍得六祖之道,唐大历中来隐此山。
有地人龙须尽以山林田宅施之,故号龙须山
代宗赐额为长兴寺
德宗时卒,创塔于院西三百馀步,高二丈四尺。
武宗毁浮屠,至其石函,遇风雹雷电,有群虎来卫,不果毁。
泰和三年,改为长兴禅院
明年,又改宣化。
本朝开宝三年易号妙峰,取所用锡杖、衲衣入内,未几复归之,赐谥博济禅师,塔名法雨。
大中祥符二年改今名。
衲、锡皆在,取而观之。
院记云:唐大中十二年,贼窃衲衣,取其巾幞,弃衣草中,野火焚山,独衣傍丈馀草木如故,微光发彻,遂求得之。
又古碑云:长庆年间登禅师开山,中废。
天祐中,道殷禅师姜姓。
重葺治之,天圣以前犹曰妙峰。
与僧德宗所记异同。
寺有伪吴顺义七年所给户帖,用尚书工部之印,其末署右司郎中判押。
故人将仕郎李孝基嗣卿自劳村来,遂同长老师古步至法雨塔及巢云庵。
饭讫,嗣卿先去,与师古坐览翠阁甚久。
寺宇幽邃,老宿所聚,门外绝无居民。
旧藏辟支佛顶骨,近为人窃去。
申后出山约十馀里,至劳村访嗣卿。
其傍有小寺,亦往游焉。
辛巳,阴。
早,挈家游青原,招长老以宣饭。
去寺百步有山孤立如覆钟,号石军山
王贽侍郎及其子亿职方葬其上,半山有二碑张方平撰,亿碑王安国撰。)
四月乙卯朔
甲申,雨。
陈立夫云:四月十月甲申,其兆为旱。
农夫之占如此,亦难据也。
五月乙酉朔
戊申夏至
土人是日五更占风,北风为丰年,人皆开仓,南风则闭籴。
大槩类甲申占也(在四月。)
九月癸未朔
丙申监镇秉义郎士章殂。
士章杂流出身,或云东坡遗腹子也,其状亦仿佛,而两子皆登科。
戊申,早,七兄往灵泉寺访尚五夫人坟。
予与二兄、季怀泛舟继往,泊梅林渡龙王祠前,登岸二三里至其寺。
刘子澄先在,遂共饭。
寺倚螺子山,按图经,山在庐陵县东北一十里,周回十八里,高五十丈。
昔有渔人至此得五色螺,因以为名,而寺僧又讹而为骡,以为仙人自此乘白骡飞升,总其实皆非也。
山无林木,其形盘互如螺蚌形尔。
州城以是为主山,故其名特著。
下有螺湖,其流浅狭,入于江,故州之别名曰螺川焉
山顶旧有小亭,遗址犹在,往年太守劝农于此。
众客颇惮登涉,惟七兄褰裳而上。
顷之归,云四望平远,有足观者。
问寺僧,灵泉在门外数十步,得小井,无他异也。
由别径步过珠林,入护国院。
门术幽深,面对黄原、白玉诸山,本与灵泉皆为邦人游赏之地,今转而为北邙矣。
子澄自此入螺冈门先归。
予与两兄、季怀复行二三里,入北庵招义寺。
庆历间朱处约记文云:祥符中僧守至首创精舍,后三十馀年而成,景物幽寂,近城不易得也。
门有水松二株,可爱。
自此度云腾岭,观沸塘。
塘可半亩,觱沸如鱼沫。
傍有小亭,上直云腾庙。
云腾盖玉笥山九峰之支岭也。
初有吴史君隐居得道,天宝中见梦明皇云:「吾今为金天神」。
有诏即宅立庙。
土人呼为南祠,水旱祈祷甚验。
此其别祠也,故其岭亦号云腾云
谒庙毕,日已晚,绕城问归路至南栅门,暮色苍然,复登舟小酌。
是日,舟车所历殆遍四郊,到家将二鼓矣。
十月癸丑朔
土人是日以青箬裹餈饲牛,而取其馀涂牛角,使鸲鹆食之,欲其为牛嘬蚤虱云。
甲子,食罢,同七兄至方广,遂约文山人凤山
以笋舆登其巅,去平地约五里,眺望甚远,州城塔寺历历可数。
江流曲折,远者接天,近者如半沼。
山之阴即青原也,惟其左为群山拥蔽,无所观览。
是日天气阴寒,既登山而晴和,移时乃去。
久闻百步间有界冈庙,亦一访之,神像皆唐装,其来远矣。
戊寅,同子中游庐冈,去镇约四五里,相传陈霸先尝驻师,尚存壁垒,故往访焉。
以竹舆周其顶,茅冈中时有疆砾而已。
十一月壬午朔
癸巳,早入城游太玄观,有泉颇佳,故俗呼三泉
乾道二年岁在丙戌五月癸卯朔
壬子,闻南山地陷,围数十丈,深倍之,下浊水,四傍之田皆偾裂,水泉涌出,他山亦然。
其地在永和南五里。
父老云:山侧往有尼寺,号本觉,百馀年陷而为塘,泥中犹存柱石,距今所陷才百丈许,殆潜蛟所为也。
或谓镇之本觉亦号南山,即尼寺旧额。
太平兴国四年记文,此寺自号报恩禅院,未知孰是。
七月壬寅朔
戊午五鼓约胡季怀蓐食讫,乘月过耸福院,去镇十二三里。
下车方辨色,乘凉易山轿又行二里许,登娑罗岭。
岭高而路峻,庙在山崦,殊草草。
土人率以月日祭赛,遇大旱,州官或来迎请,而不载祀典。
前后列四松,远望而见者,此树也。
日色已高,而云气崩腾,不容极目,颇以为恨。
归饭寺中。
庚申,早过方广,回入落塘源,观欧阳氏阴地。
遂上鸡冈,永和之朝山也。
窑泥皆仰给于此,遇地脉可凿,蹑阶以入,深至数十丈。
初取皆细泥,见风乃凝如白石
一穴尽,即他之山为之突,盖不知几百年,或云随取随生,恐无是理。
遍观山顶,其高稍亚金凤而相联属。
九月辛丑朔
己酉,骨肉过神冈登高,饭于西台
日午复登舟,上东岸行二里许入洞元观小酌。
竹轩道士大中祥符间州牒,本以永兴为名,疑南唐或国初所创,治平中改洞元。
今大皋渡之南复有永兴观,当考。
酒散,至江边得小寺曰宝仙,明爽颇类浙寺。
题赏碑图 清 · 李兆洛
 押词韵第四部 出处:养一斋诗集卷八 补遗
碑刻最唐人,其初重欧褚。
孟师与醴泉,旧拓渺何许。
突然梗梓谷,珠玉竟出土。
其书法登善,一一逞媚妩。
传之数百年,石已裂四五。
收藏及琐碎,有若珍璜瑀。
何处得兹本,毫发不啙窳。
向来藏书家,传之亦有绪。
护以锦绣段宝贵定武
绘图已再三,传观遍俦侣。
鄙人愿有言,此物未为古。
当求夏岣嵝,近则周石鼓。
鸟迹颉皇造,籀史六书祖。
飞腾尽变化,曲直守规矩。
百籍由之通,小学以为主。
馀事及钟鼎,横斜别其部。
义理宏益深,游艺兹有辅。
区区王居士缁流一伧楚。
敬容彼何人,奚足当齿数。
主人冁然笑,妙处君未睹。
箴我以玩物,丧志固其所。
窃意真嗜古,博观先近取。
但于所见者,慰我饥渴苦。
市骏幸得骨,骏至或堪诩。
于其所不见,续当求而补。
贱子惝然失,君意一何膴。
便请自隗始,稽求益水乳。
来风必空谷,来窠必枳枸。
会当斯冰上,何止欧赵伍。
鸠葺乃丛残,树功必艺圃
漫兴 现当代 · 林散之
七言绝句 押灰韵
雨雨风风战斗开,儒家已废法登台。
于今上下忙批孔,且喜门前客不来。
刘夫人墓志铭咸淳五年十二月 南宋 · 林希逸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四一、《鬳斋续集》卷二一
夫人之子必鍪辱与余子泳游,且尝问诗于余,余爱之。
己巳秋,居夫人之丧,识其事与家世铭状,介泳以来,且曰:「吾父没,鍪也稚,不得铭。
今吾母弃我,不铭不子矣」。
余读而悲之,抑自念曰:夫人之二祖,龙溪东莱实铭之,奈何敢?
虽然,不忍辞也。
夫人生名家,自荆溪武川旧矣。
高祖光禄公讳滂,太常博士,守盱江,全家死于难。
汪公藻合诸贤奏其事,高皇帝恻然优赠之,汪为志辞甚哀。
曾祖梧州刺史讳墉,早退,有重名,吕公祖谦甚高之。
祖上讳续
父讳琮,母赵氏,房公元孙。
归于赵,朱陈之好也。
夫人讳孟温,幼小有见闻,言动应准绳。
在家为贤女,既嫔为贤妇,既嫠为贤母。
法登己丑第,初调晋陵严陵征官,皆以忧不及上。
再调丹徒簿,秩满为毗陵录参,改差浙西检法官
将就班,卒官下,生事索如也。
夫人奉其輤以归,为茔为庵,事事整集。
痛其夫之出门折轴也,勤苦治生,以起家属。
其子鍪,幼,章句自授之;
稍长,延师极勤敬。
既壮,纵游四方,取友当世豪俊,费虽厚,不少靳。
时以闻人相与言归白膝下,夫人喜见颜色,必勉以毋倦。
初,检法该祖泽,逊其弟抚州汝䚛之子,抚州痛其兄,迄以遗泽奏鍪也。
丙寅,铨得通州海门簿。
夫人每训之曰:「汝曾王父鼓院、王父司理与汝父皆由科目选,不应以此自画也」。
海门将问戍,夫人以疾卒。
夫人嫠居二十年,治家如烈士,教子如严师。
自饰去其华,时祀竭其敬。
接内外姻族有恩,待宾亲上下有礼。
戊辰上元中夕,俄感疾,危甚,祷而愈,谓鍪曰:「吾为终计,百需已具。
今虽精强,明年今日犹及见否」?
言之不戚,若有前知,达矣哉!
嘉泰四年,卒咸淳五年,其日正月初六日
是岁冬季庚寅,合葬于太平乡白峰讲堂山之原。
男鍪也,孙良畛。
铭曰:
嫠之刘,唐巨族。
以节名,死光禄
世积隆,其文郁
夫人生,陶染熟。
妇德全,慈训笃。
嫠而居,俭以足。
二十年,甘守独。
一甲子,馀数六。
养有期,皋不复。
讲山原,为夫卜。
衽于兹,后来福。
王伯愚登第 其一 宋 · 叶寘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先君有女尝择对,玉雪王郎真可人。
连榜舍升俱伯氏,中兴家世最名臣(自注:王应伯兄弟皆以舍法登科,乃子云司谏之谱。)
回翔璧水十年旧,踊跃龙门三月新。
从此青霄腾踏上,久知陈孺不长贫。